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我本無情駐仙殿,為誰衍愛留世間

香港的獅子山,形似一頭雄獅,而神態上更像獅身人面的神獸。許多年來匍伏俯瞰著香港,看著它從小漁村變成大都會。我每天跑步遙望獅山,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於是在網上試著找尋有關獅子山的傳說,竟讓我在維基百科中找到這樣的說法:「民間相傳九龍過去有九條龍為患,所以上天派了一隻獅子下凡鎮壓。現時的八仙嶺就是被收拾了的其中八條龍,而餘下一條則被獅子壓著在腳下。那一隻獅子就是現在的獅子山,而被壓著的第九條龍就是九龍山」。

當然維基百科的說法也沒有進一步的考證資料,但卻給了我為獅子山創作故事的提示。為此,我又親自去爬了好幾次獅子山,發現獅子一面壓著九龍,一面卻與紅梅谷作伴,而不遠處更有望夫石。啊!太有趣了,這些都是文人寫作的題目。一個故事的大綱便在十多年前開始在我心中植根,可是這麼一個神仙故事,絕不似一般許仙與白娘子、寶蓮燈、七仙女等,仙女愛上弱書生,歌頌女子為情捨生、為愛叛仙規的故事。它倒過來,是寫一隻充滿男子氣概的野獸從無情到學懂愛的故事,而故事的發展又與本港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得到粵劇編劇班周潔萍同學的配合,由我構思故事情節,周同學負責〈相遇〉(第二場)和〈訴情〉(第四場)的撰曲,其他各場由我編寫。原創粵劇《獅子山下紅梅艷》於2011年12月首度面世。現簡介故事如下:

「文殊菩薩坐騎青獅因見死不救,被罰獨自到人間參悟人情,須為人間化解一場災劫,始能回返天界。青獅經過某漁村,見女子柳紅梅拜一大石哭訴,慰問下得知赤龍妖作惡擾民,弟弟柳忠豪及許多村民海上失蹤,青獅決定留在村中代為降魔。期間與紅梅日夕相對,互生情愫。赤龍見青獅護村,不敢輕犯,變身為紅梅之弟,託詞被漁船所救,得以回村,誣衊眼前青獅所化之俠士正是赤龍所變,並舉斧要斬殺青獅。紅梅為護青獅受傷垂危,青獅取出法器救回紅梅性命,然後逕往赤龍洞內尋到紅梅親弟及失蹤村民,以餘下法器救贖所有人,並戰勝赤龍。

「青獅失去法器,元神已盡,只能化作青山。菩薩感其參透大道,破例許其歸天,青獅卻請菩薩賜下神功,讓他雖化山而有能力鎮妖保民。青獅從不懂人情的仙獸,在人間參透了情之可貴更勝生死,最後更安慰紅梅,表明心跡後便化山而去。紅梅亦聽青獅之言,在山下遍種紅梅,長伴青山。」

首演的時候,我考慮到自己(女文武生)去演一頭雄獅,會欠幾分野性,與其扮得不像,不如另闢方案。於是在打扮和形象方面,花了許多時間去構思。最後我決定把戲中的青獅演成一頭少年版的獅子,穿著方面,只有改良靠仔和俠客裝。也許因為故事特別,又經過導演胡芝風老師悉心排演,加入一場饒有特色的長水袖(3.3米)配合二黃走四門鑼鼓,下水救人的個人表演,初演還算成功。

演出過後,我再次來到獅子山下,看著一片蒼涼的青山巨石,越發覺得自己最初的演繹不夠傳神。經過兩年沉澱,今年再度演出,我對獅子的出場形象作了較大的改動,由改良靠改著大靠,並請著名武術指導韓燕明老師配合韋陀架的鑼鼓點,設計了一套切合獅子形象的架式。唱腔方面也改用比一般慢板更為威武的文武腔大撞點中板,希望在出場時便能建立起雄獅的形象來。但青獅是野獸,並不是莽夫。莽夫會因為衝動而做出許多魯莽行為,但獸類不會,神獸更不該如此。於是我上網翻看獅子的圖片,在威猛的外表下,原來藏著一雙單純的眼睛。也許動物世界,所求者不過兩餐溫飽,眼神總帶有一種難掩的純樸。落在舞台,該如何加以美化表演,便是此次重演時特別要注意之處。

第一場被貶凡間,只要表現青獅粗野威武的一面,只受命於師尊下凡,對人間一切茫然無知。這次演出,在一和二場的間場中,特別加入了紅蛟以「大旗」配合牌子的唱段,呼風作浪,是很要技巧的演繹。第二場初遇紅梅,心裡還是恨不得快點完成師尊的授命,為人間消災,立即回返天庭。從仙將化身為人間俠客,一方面要掩飾自己獅仙的身分,一方面又不覺流露獸態,如果這一點做得恰到好處,相信會很有趣。

第三場是赤龍煉刀的戲,赤龍的形象比較自由,因為故事中他是九弟,而且龍給人感覺較清秀俊美,所以在打扮上,不必大靠武生,可以小武行當去演。比較困難的是,赤龍既是捲走村民的妖,也要化身為忠厚的柳忠豪(紅梅弟弟)去騙世人,演員最後更要扮演真的柳忠豪。由於角色繁多,演員必須對人物的內心有充分理解,演赤龍時的威、假忠豪時的奸和真忠豪時的善,必須有明顯分別。

第四場說青獅在凡間住了三天,還未找到赤龍蹤影,面對紅梅一家的善良、漁村中村民守望相助的純樸感情,內心竟泛起從未有過的漣漪。他開始對人間有著莫名奇妙的留戀,但此時的他還是很清楚自己在人間的任務,不敢多生非分之想。第五場是赤龍化身假忠豪來到紅梅家,令紅梅一家以為青獅是妖怪,要趕走青獅。紅梅在千鈞一髮之際,以身護青獅,被假忠豪斬傷,這令青獅又痛又恨,他竟然沒有不顧一切去殺假忠豪,而是幾經掙扎下,以金鈴元神保住紅梅性命,然後聽了紅梅的話離開。這是他除了師尊以外,第一次聽另一個人的指令,這對一頭猛獸是何等不容易的事,那一剎的憤怒,與得意的假忠豪,正成了一個極大的對比。

第六場下水救人,這也是文武生最精彩的表演部分。先是大鑼邊花,拿著雙槌上,表示四處尋覓也無法找到真忠豪的急躁。待土地告訴他原來所有村民都被囚在海底的黑風洞,青獅便換上一身長水袖,水袖這時象徵海浪波濤。一段二黃慢板,配合走四門鑼鼓,一連串的水袖動作,表示青獅在水底找尋洞口的經過和心情。這一段可說是對演員唱功、水袖技巧及體能的考驗。入到洞內,青獅找到真忠豪及所有村民,卻發現他們都已失明,不願回家負累家人,此時的青獅只剩下一顆載其元神的金鈴,若用以為村民治眼,自己便功力盡失,化作青山。此時他想起三天來紅梅給他的人間溫情,明白到個人犧牲能帶給眾人幸福是很值得的事,他決定把僅餘的金鈴換取村民的健康,而自己以餘勇獨鬥眾妖。最後文殊菩薩出現,因感青獅已悟人情,准其隨返仙界重新修鍊,但此時的青獅卻情願化作青山永守人間。

對於青獅的決定,菩薩沒有追問,這也許正是菩薩所預料的結果。此時的青獅與頭場那神獸亦已判若兩人。末場〈化山〉,青獅有了一個更似人間男子的形象,他訴說了自己願化青山的原因,他勸慰了想殉愛的紅梅:「佛陀講過,前世五百次回眸,始換得今生擦肩而過,能與你三日相知,足證前緣深厚。今日大哥化山,你定要保重芳軀,在山下遍種紅梅相伴,有朝定能感動上蒼,許你化作紅梅一株,長伴獅山,再不分離。」不知道這是否紅梅谷的來歷,如果真的曾有紅梅開遍獅子山下,定是這美麗傳說的延伸。希望大家喜歡這個故事,也因此更愛獅子山下的一片土地。

2 則留言:

  1. 這個故事倒也有點看頭。但在中國傳統上龍是瑞獸,你卻把它改為妖獸,始終有點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關注。故事中的龍並不壞,只是為救八位兄長而做了些惡事。聖人和瑞獸都是會犯錯的,妖不妖也只是一個概念,白素貞是妖卻比向有佛心的法海可愛可敬。我認為九龍在八仙和獅山的鎮壓下,早已修道成仙,護衛這片樂土,也許這正是下集的故事影子。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