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之《一劍能消天下仇》之三

馬庸回到磨房,收到生父的鴻雁傳信,說到只要馬庸有「滅親」之舉,方能取信於漢主,重投漢國,父子團聚。這又是一次對馬庸的人生考驗,他唱道:「當日養父騙我傷殘骨肉,今時生父要我還治其人」簡單兩句話,包含了相當複雜的情緒。首先當初養父騙他殺生父,他是不知情的;今時生父卻講明要他滅親,這可不容易。因為能以滅親而取信於漢主的,只有兩個人,分別是馬庸的岳丈(蜀帝),但自罷兵回蜀,公主已不許馬庸回宮,自然無法刺殺蜀帝。而另一個在蜀國舉足輕重的至親,就是養父馬茂陵,即蜀國第一謀臣。在戲文開始時編劇唐先生用了相當多篇幅來塑造馬庸純孝的形象,要令人物形象統一,這養育自己二十年的父親,不是說殺就殺的,所以在唱「但得浩氣長存,那怕變作豺狼兇狠」時,必須有一番掙扎的表現。

唐先生一向是編故事的高手,之前用了許多文字,編就了讓所有人誤會馬庸對清薇餘情未了的細節,就是為這裡清薇夜送酒菜寒衣,並因為她的出現而令茂陵有逃走之機作了鋪墊。清薇此時以為馬庸棄戰避世,是因為對自己舊情未了,為令舊愛振作,她決定去慰問一番。而馬庸見清薇到來,一為怕惹是非,二為自己正謀大事,怕多生枝節,於是不斷要求清薇離開。就在清薇在內幫馬庸補縫雪褸時,馬茂陵來到,質問馬庸為何罷戰避世。馬庸面對眼前人,他沒有手起刀落,而是一如以往,孝親為先,跪下和老父說話,並再問清楚眼前人之所以養大自己,是否利用自己去幹「禍國殃民」的事。在肯定了自己養父對自己並無真情,只當自己是殺人工具,馬庸才下了殺父的決心,希望取其首級重投漢主,與生父攜手振興漢國,免漢國黎民再受難於戰火之中。劇名《一劍能消天下仇》,就是指馬庸滅親歸漢,平息多年蜀國對漢的戰禍。

馬庸成功在望之際,清薇拿著雪褸出來,見狀攔住了馬庸,令茂陵得以逃生。馬庸此時無奈向清薇道出原因,反被清薇責問,為何要取得漢主信任,不直接殺蜀帝而殺養父。馬庸嘆一口氣,說到自從罷戰歸來,公主已不許自己回宮的情況,可見編劇寫戲的綿密之處。正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馬庸的生父薛方城早在外面聽到一切,並決定犧牲自己,讓馬庸獻首級,以取信公主,再接近蜀帝進行刺殺。這部分編劇應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描寫一個慈父形象,這表現在沒盡過父親責任的薛方城,願意為兒子將來的幸福而犧牲。第二是國家黎民的大眾幸福,超越了個人性命和小家庭的團聚。因為殺了蜀帝,蜀國無主,便難再向漢國妄掀戰幔,而馬庸能歸漢相助,漢主亦必強大起來,漢國人民便不再受苦。薛方城雖不能與兒子相守,但卻讓更多的家庭平安團圓,這便是編劇要表達的人生大義。為鋪墊尾場的哭墳,清薇在此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受馬庸之托殮葬薛方城,可見唐先生編撰故事的嚴謹。

馬庸手提生父首級來到公主寢宮,請求原諒,巧遇醉中的蜀主,正在公主床上沉沉大睡,於是就順理成章假意看望,實則一刀取其人頭,逃亡而去。清薇此時正為馬庸殮葬生父,卻被夫婿馬源誤會是與馬庸有私情,才替人葬父,一怒之下要殺妻洩恨,清薇未及解釋只得逃走。這段戲的加插,既回應了清薇一直被人誤會與馬庸有私情的前因,也讓馬庸有足夠時間換上水髮,前來祭奠。馬源追殺清薇入場,馬庸就提著兩個人頭出場,一個是生父,一個是岳丈,這個出場,與前面的所有出場都不同,應有接近瘋狂悲痛的表現,水髮是一個很好的表演手段。在見到生父新墳後,馬庸有一段主題曲,與《胡不歸》的音樂取材極之接近,對文武生的唱做有相當高的要求。

故事到了這裏,要交代的都已差不多,最後就是馬庸向兄長解說一番,嫂兄和好。養父馬茂陵懺悔自己助紂為虐,請求原諒。公主帶來餘部,希望馬庸重新接受自己,於是所有人冰釋前嫌,一同歸漢。這個故事雖然錯綜複雜,但針針線線,連綿有致,文武生唱、做、唸、打皆備,悲歡喜樂俱在其中,如果人物性格和表演掌握得好,實在是一個很好發揮的戲。首次演出,不敢寄以重望,只能盡我努力,演好我所理解的馬庸,把唐先生在1951年編撰、失演多年的劇本重現舞台。(完)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之《一劍能消天下仇》之二

《一劍能消天下仇》的馬庸開始並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分,而馬茂陵亦不喜歡這個養子,並把馬庸自小困於磨房磨米度日,直到自己的官位越來越高,因怕流言蜚短影響其官場聲譽,才在馬庸十九歲那年奏請皇上,也給馬庸封了個官職。這一年,馬庸離開了磨房,經常出入皇宮,與宮廷樂女管清薇相識,情投意合,相戀一年。可以說這是在馬庸人生的首二十年中,最歡愉的一年。

馬庸第一個出場是月夜與清薇相約在宮苑會面的情景。處理馬庸的出場,首先考慮的是衣飾,他的身分是將官,衣飾必須能顯示身分,因為是夜裡相約情人,也不便穿正式的官服,該以便服為主。再想到他被父親一直困在磨房,好不容易才有了身價,他的出場需要氣宇軒昂,卻不能給人過於威武張揚之態。經總監李奇峰老師同意,服飾該以既淡雅又能表示自己武將身分的為佳。出場的唱段是爽二流,代表了馬庸歡愉以及急於相見的心情。馬庸來到相約之地,只見琵琶落地,佳人淚眼迷離,初以為清薇為自己來遲而生氣,當他得知清薇被公主責難而感好夢難圓時,馬庸亦心生恐懼。唱詞中「聞語百愁煎,鋒芒乍斂,心恨玉樓刁鳳,欲鎖痴鸞……只怕多情紫雁,難護樂苑嬋娟,情海波瀾,呢對鴛鴦被浪捲」諸句,可見馬庸對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非常了解,他並無把握能保護自己的愛情。清薇感受到馬庸的難處,決定離他而去,馬庸捉緊一絲希望,追回清薇,以「在朝廷我亦是權臣後裔,豈容她奪愛專權」為由,希望能對情愛有多一分的挽留。

正在此時,馬庸的兄長,即馬茂陵的親生子馬源出現,指出清薇是他帶入宮苑一手栽培,不許馬庸接近嬌花。這事情,相信馬庸是知道的,相反自己和清薇相戀一事,其兄定不知情。所以馬庸見到兄長到來,應該先是愕然,然後有一絲歉疚,所以我選用了很禮貌的語氣,向兄長解釋恩情不能代替愛情,並告之清薇已與自己相戀一年。結果當然馬源不接受現實,而父親馬茂陵剛好到來,他無視清薇意願,就把清薇許配了自己的親生子馬源,馬庸看在眼裏,終於爆發了一句:「我倆同是你親生骨肉,阿爹何以處處咁心偏,廿載冷暖慈懷,你分明將兒看賤」,這該是馬庸第一次表現對父親的不滿,所以令茂陵也生氣了,順勢大罵了馬庸一頓,這時候馬庸並無一語回應,便要以面部和肢體的細微變化來表現心中的悲怨。面對父親的不公,兄長的進一步的奚落,馬庸說道:「阿哥,爹爹年老我唔怪佢……」最後打跌了兄長,被父親再次痛斥,馬庸仍是聽話就範,跪下認錯。可見編劇有意塑造馬庸純孝的形象,所以在同一場後段,當父親以割斷父子情來強逼馬庸娶公主,馬庸無奈就範的情況才有說服力。

新婚三日,馬庸每日買醉不見公主,並決定把那夜花園還未講完的話,向清薇細訴一遍,於是在醉中鼓起了勇氣來訪這個長嫂。馬庸醉中的一番話:「我恨盲婚,都只為忘情盡孝,跳不出環境範圍……我唯有夜夜分衾,寧甘孤寂,粉蝶不著花迷,嫂呀,今世我難與你比翼雙飛,唯有期諸來世」看到,他並不是前來與清薇敘舊情,而是向長嫂訴說自己無力改變現實的無奈,而夜夜與公主分衾,既表達了無愛難以成婚,也算是自己有負舊情的唯一補償,除此之外,他便什麼也做不到了。可惜聽到這番話的並不是清薇,而是剛好去找清薇閒聚的公主,公主氣上心頭,對馬庸進行了一番打罵。馬庸面對公主打罵,根本毫不在意,也不加辯解,倒是清薇出來見狀,加以維護,並誤以為馬庸真的不顧禮教,為舊情而來找自己。加上馬庸一直不反抗,卻因為公主指責清薇「不畏藩籬禮教」,馬上回應公主「無據無憑,不能將阿嫂名譽抵毀」。一片愛護之情,更令清薇感動。此時蜀帝命馬庸任三軍主帥,領兵攻打漢國,無論父親和兄長如何規勸,馬庸就是不肯,唯是嫂嫂清薇一勸,他馬上答應。在其他人眼中,對這叔嫂舊情未了之事,都起了疑心,只有馬庸心中明白,自己辜負了清薇的愛情,所以清薇叫他做的事,他當會馬上答應。為此,更加深了清薇對馬庸一番深情的誤會。

戰場上與馬庸對陣的,剛好是其生父薛方城。二人陣上相認,馬庸得知自己本是漢國人,卻助蜀國攻打自己的鄉親,養父更明知生父在世,還暗地叫自己殺盡姓薛的人。這一剎的痛苦,當比原來失愛逼婚的情景更難堪,所以馬庸請求生父帶自己回歸漢國。生父卻道明,漢王絕不相信一個曾攻其數十城池,殺其多名大將的敵國降將。無奈之下,馬庸只好決定從此棄甲,回到兒時生活的磨房,不再效命蜀帝,攻打漢國,過著避世生活。這個安排相信也是唐先生的匠心所在,所謂世上繁華皆一夢。馬庸在磨房的十九年雖無歡欣,卻也並無愁恨,這顯貴的一年,令他飽受愛人另嫁、自己逼娶、養父逼自己騙殺生父,並作朝廷鷹犬殺害自己鄉親的殘酷經歷,這種種打擊,在舞台上如何表現,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待續)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之《一劍能消天下仇》之一

油麻地新秀演出系列演期三,我有機會第一次在總監李奇峰先生指導下以文武生行當擔演《一劍能消天下仇》的馬庸。

在此之前,曾受李老師指導以小生行當演過《春鶯盜御香》。他在演出前後,曾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選這類已近失傳,或已多年無人搬上舞台的劇本演出,一為讓觀眾看看這些久違的故事,二為讓我們新秀有一個自我研究劇本、塑造人物的機會。在不受大多數名劇有固定演繹程式,或人物定位的情況下,用自己多年的技藝,打造一個觀眾不太熟悉的人物,能讓觀眾留下印象,才見真本事。」李老師一番充滿期望的話,令我在這類戲的演出中更感戰戰兢兢,務求一絲不苟。因為演這類劇本,不會因為沒參考就多了排練機會,還是和其他演出一樣,圍讀、總排加響排,然後演出。所以演員必須唱、唸、打都要基本過關,在沒有多餘時間再去研究唱、唸、打的同時,還要抽出額外時間進一步去研究人物,在「做」(表演)這一功上多加努力,才能把一個陌生的人物,較好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自接到《一劍能消天下仇》劇本開始,就先花了兩整天去讀透戲文。原來故事是說薛方城和馬茂陵原是漢國舊相識,馬茂陵不受漢主重用而奔蜀,薛方城卻犯死罪被押往京師問斬,途中二人相遇,薛方城把未離懷之遺孤(薛庸)托付茂陵。薛庸自此改名馬庸。茂陵取得蜀主信任,位高權重,本有一子馬源,二十年來總是偏愛親生,不但把馬庸心愛的女子清薇嫁予馬源,更逼馬庸迎娶公主以壯大家世。馬庸替蜀主攻打漢土,戰場上與幸蒙恩赦、重獲漢主重用的薛方城父子相認,馬庸決定棄蜀投漢,卻苦無取信漢主的憑據。薛方城囑馬庸手刃養父首級取信於漢主,最後馬庸在生恩養恩難割捨之下,薛方城自刎,臨終命馬庸用其頭顱去換蜀主信任,再取蜀主人頭投奔漢主。

這個戲是唐先生在1951年寫給由新馬師曾領班的大四喜劇團演出的作品。唐先生貫徹了他那個時候標榜奇情、熱鬧、恩義兩難全的橋段要素,寫出了上述的《一劍能消天下仇》。在看這個戲時,必須理解唐先生寫這個戲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於1949年成立後,正處於百廢待興的時刻,可是一場激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又告展開。這一戰,就由1950年打到1953年,當時香港有許多仗義商人及民間組織,以不同方式支援正在打仗的中國志願軍。而粵劇舞台亦出現了許多祈求休戰、渴望和平,以及確認自己身分定位的故事。

《一劍能消天下仇》故事中的蜀地原也屬於漢邦,但西漢末年積弱,蜀主稱王而不歸順朝廷,更趁機想吞併漢土。馬茂陵原是漢人,卻得到蜀主重用,於是聯同一雙兒子,設法消滅漢國。馬庸的親父薛方城卻由始至終都忠於漢邦,最後更以死激勵馬庸刺殺蜀主,以平息蜀漢戰爭。馬茂陵後來亦得悉自己多年來只是蜀主鷹犬,從未真正得到蜀主信任,因而決定與馬庸等回歸漢土。

唐先生刻意把故事的主人翁都安排作漢人,卻偏偏流落在蜀土(諧音:屬土),而漢軍竟在戰爭中節節受挫。馬庸面對生父的犧牲就義,為換取更大的和平,不惜手刃岳丈,也就是那個對自己曾有提攜之恩的蜀主,最後一干人等回到漢邦故土。這是一個充滿時代包袱的劇本,相信在那個年代,必定引起了巨大的共鳴。如今落在我輩身上,要如何去演繹故事中的人物,才能保留唐先生劇本的時代精神,同時又令現代觀眾能當作一個古代故事看待,投入在馬庸被冷待、被奪愛、被逼上戰場、無奈先借生父,後取岳丈首級的跌宕人生中,這便是我演繹馬庸的責任。(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