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丹鳳飛臨野鶴家》

踏入2014/15年度,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演期四,2014年11月29至30日,我獲派演由龍貫天總監的《丹鳳飛臨野鶴家》上官雲鶴一角。這角色是一個出身官門,卻因家道中落,又於赴考途中染病而債台高築,須賣字還債的潦倒書生。在圍讀劇本時,我曾打趣問旭哥,為何總派我演書生?旭哥說我有書生氣質,哪怕在演繹生氣的情節,也流露了書卷氣,所以相信我能駕馭這類角色。旭哥的話,直令我誠惶誠恐,惴惴不安。

回想參演近三年的新秀系列,的確演過不少書生角色。《雙珠鳳》裏出身貴顯的文必正;《梁祝》中自卑憨厚的梁山伯;《獅吼記》有官職的俏皮陳季常;《燕歸人未歸》和《洛神》的皇子書生;《艷陽長照牡丹紅》、《六月雪》和《販馬記》的平民書生等等。雖然都是書生,但因為出身不同,氣度和神態亦應有分別,才能讓觀眾投入戲文,記住戲文中的人物,而不僅是看一個穿了戲服的我在台上表演。因此,越演得多,就越怕自己演不出人物,旭哥一句「書生氣質」讓我更得認真地去研究,如何把《丹鳳飛臨野鶴家》的上官雲鶴,與我過去演出的書生角色分別出來。

上官雲鶴七歲能文,十三入泮(貴族學校)而備受讚譽,上京途中染病滯留,欠下債務,唯以賣字畫來換取斗糧。戲文中強調雲鶴「一把傲骨,未肯低頭求飽暖」,這點是根據他向公主解釋自己出身時的一番說話而來。原來「上官雲鶴,出身閥閱之家,先祖也曾拜相,父為朝廷命官,因奸黨弄權,辭官歸里,後因家道中落,雖入泮而無法攻書,唯專心於金石丹青」,可見雲鶴不但出身官宦,而且嚴父不屑結黨,棄官歸里,即使家道淪落,雲鶴寧專注於研究字畫,也不奢求到貴族學校攻讀,這背景令雲鶴不但傲氣正直,也絕對討厭權貴的嘴臉。因此,他對巨賈之女方玲珠的接濟,十分反感,無論玲珠如何表示愛慕之心,雲鶴也絕無半點回應。

雲鶴首次遇到公主,險被公主盡毀其謀生工具,大驚而撲出來挽救,被公主斥為「以身試刑典」。當時雲鶴真有走投無路之感,因此回以「人樂生,我樂死,視死如歸,故而明知故犯……何不死一個淋漓痛快,猶勝生受熬煎」。再被公主逼問「知否一朝犯法,終生便不能置身於仕途」,雲鶴說「三尺法繩,殉刑者誰謂其中無含冤之鬼?齊婦含冤,三年不雨;鄒衍下獄,六月飛霜…」再度展露自己即使含冤殉法,亦無改其一身凜然正氣。到公主赦罪贈金,他斷然拒絕,拾起自己的字畫就離開,頭也不回,連公主的容貌也沒瞥上一眼,可說徹底地表現了自己「天生傲骨不慣受人憐」的性格。他把公主的好意,看作是權貴仗勢向百姓逞威,埋下了末場視公主為河東獅、胭脂虎的伏筆。

雲鶴遇到由公主假扮的瓊花,由可憐對方是落難之人,到得知她是宮女,認為與公主同是「憑著帝苑威嚴欺百姓」的人而心生厭惡,聽到瓊花自比在宮中宛似樊籠鸚鵡,開始心有觸動;到瓊花悲哭,引動雲鶴君子仗義之心,兩人放下芥蒂,結為義兄妹,從此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上述這段戲,除了因應曲詞把兩人的心慢慢拉近,旭哥更設計了一張麻蓆兩人爭用,由互相搶奪,到兩人捲在一起,這一剎的接觸,對剛直的雲鶴來說,相信已嚇得手足無措,加上瓊花哭聲淒切,怎不軟下心來?再細聽瓊花樸實的語言、貼心的勸勉,雲鶴的愛情感覺怎能不油然而生?

必須先掌握好上官雲鶴這人物的內心,才能體會他對眼下三個女性的不同感覺,配合戲曲表演程式,演繹打動人心的故事。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可用功,希望和天馬的好拍檔靈音能把旭哥指導的人物語氣、眼神和身段節奏融會貫通,為觀眾帶來一齣好戲。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新編粵劇《金玉緣》之二

黛玉的形象,在上海越劇編劇大師徐進先生的筆下,已是極盡淋漓,我似乎跳不出徐老的取材和筆觸,只是粵劇的唱腔格式,與上海越劇有著極大差異,所以同是葬花詞,越劇可以按原詞樂府格式,一曲轉幾次韻,而我編〈葬花〉一場卻為粵劇格式所限,須一韻到底,所以要在選材和鋪排唱腔方面多動腦筋。原著〈葬花〉是第二十八回的情節,我順著二人心病初解,把原著第九十一回,黛玉向寶玉談禪試情的一段也落在此場,讓二人的情感在〈探傷〉一場後有進一步的昇華。我並不是佛學專家,對文中禪語只能以平常人的身分理解,甚至純然為著戲曲的表演和感情得到較直接的表達,而把原文中寶玉回答的話詮釋如下:

寶玉:「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天下眾多女子,我的心只載得下一個。)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你的心會隨其他女子漂遠嗎?)
寶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不是我的心隨其他女子而去,身邊來來往往的女子雖多,我的心只為一個你而漂浮不定。)

上述的詮釋也許並非曹公原意,更可能與佛教禪學家的解釋不同,但確是此刻我從文字中得到的真切感受,並為此深受感動,所以寫了「縱有三千弱水,一瓢已堵心端」、「非瓢漂水遠,水自流轉,瓢自漂存」的唱段,希望原文打動我的原因,我也能用唱腔和表演打動台下的觀眾。

有關黛玉的取材,和徐老不同的是,我補充了原著寶釵勸慰黛玉,以及寶玉以為自己所娶者是黛玉,欣然高興等情節。寶釵在小說中是備受肯定的成功女性,她高貴大方,面對體弱的黛玉,她絕對不願意自己的婚姻,會將對方逼向死亡。所以盡了閨秀責任,給黛玉一番安慰,而明知寶玉對自己無情,也必然有一絲對婚姻的恐懼,這些以往甚少在戲曲中帶出的枝節,我希望能為寶釵補上一筆。而黛玉正沉醉於姐情郎愛的幸福時,傻丫頭突然出現,並說破寶玉要娶寶釵,黛玉的美夢驟然毀碎,這與寶玉用喜秤掀開紅頭帕時的感受如出一轍。黛玉因恨寶玉變心,鬱鬱而終,而寶玉被騙賺了婚姻,換得一場空歡喜,他又能恨誰呢?

寶玉〈大婚〉和〈哭靈〉是最考驗編、演的場次,我希望這兩場戲能突出傳統粵劇的唱做特色,更要貼合寶玉這富家公子從狂喜到狂悲的情緒。除了唱情,在技藝上還有什麼元素能加入,增加戲曲的表演張力呢?在此先賣個關子,希望大家看後給我意見。

話說新編,除了指戲文的曲詞唱段完全新撰,亦表示在情景和故事發展上與原著有出入,也有別於流行的戲曲《紅樓夢》演出版。把一百二十回的小說,選部分情節在舞台上演出三小時的故事,取材上必有次序的合併、倒置;為貫連全劇,或因個人體會,亦需要新添枝葉使故事更為流暢。是次新劇取名為《金玉緣》,除了提升寶釵在戲中的地位,我更為寶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緣,帶來新的結局。讓寶玉在〈哭靈〉後甩玉出走,不提他出家的原著情節,而讓他在一個如仙似夢的地方與黛玉重逢,並以一曲〈凌波令〉作為全劇尾聲:

黛玉【唱】開闢鴻蒙,奈何惹風月情濃,悲金咒,痛玉化清風,兩皆苦命同,相聚總匆匆,分散也匆匆,縱結鴛鴦,共結夫妻,到底夢難同
寶玉【唱】人世悾愡,鴛夢記心中,千里途窮,堪憐相思痛,幸相見,心裡愁絲盡掃空
【合唱】不悔前塵難與共,衝破枷鎖與樊籠,仙間慶重逢

這當然是我一廂情願的企盼,現實社會已有太多不快,希望戲曲世界能為人心帶來安慰,讓美好的憧憬永存世間。(完)

新編粵劇《金玉緣》之一

曹公名著《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其內容涉獵之廣,人物形象之豐富,遣文馭字之藝術,均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王蒙評點版的《紅樓夢》序中曾說:「《紅樓夢》令你嘆息。《紅樓夢》令你惆悵。《紅樓夢》令你聰明。《紅樓夢》令你迷惑。《紅樓夢》令你心碎。《紅樓夢》令你覺得漢語漢字真是無與倫比。《紅樓夢》使你覺得神秘,覺得冥冥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偉大。」這話一點沒錯,猶記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是四歲跟著祖母去電影院看越劇電影《紅樓夢》,看到風華正茂的越劇名伶徐玉蘭和王文娟,演繹寶黛那纏綿悱惻的愛情,小小年紀的我,看到焚稿一段,竟潸然淚下,對黛玉的遭遇同情不已。

長大了,有機會再細讀小說原文,卻更喜歡薛寶釵的健康豁達、寬厚賢惠,認為賈寶玉不愛寶釵是令人費解的事,更為當年有許多紅學專家評寶釵城府極深而忿忿不平。人到中年,復看《紅樓夢》,第一次從賈寶玉的角度去感受他身處的環境,面對一眾如花似玉的女子,為何他能斷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既然不同年紀、不同境遇會看到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於是很想記下此時對《紅樓夢》描寫寶玉、寶釵、黛玉三人情感世界的一些個人看法,因此按《紅樓夢》原著有關上述三人的人物形象,全新編撰了粵劇《金玉緣》,希望演一個自己體會及理解到的賈寶玉。

賈寶玉含玉而生,被家中上下視為珍寶,大可像其他紈袴子弟一般,襲官爵、享安逸,慵憒一生。但曹公卻賦予賈寶玉是神瑛使者轉世的身分,這一點仙氣賜他與生俱來的脫俗思想,他活著,除了溫飽,精神上還有那麼一點追求。在曹公筆下,林黛玉是一株仙草,將枯之時由神瑛使者以水救之,故而今生為還淚而來,兩人的前世姻緣,今世得以延續。所以初次見面,兩人便似曾相識,更有難以言傳的親切感。

薛寶釵生於名門,蘭心蕙質,更因父親早逝,母親軟弱,兄長驕縱無能,促成她外柔內剛,小心翼翼地肩負起保護家人的責任;處事敦厚,能為自己未來細意經營的性格。她認為女子雖弱如柳絮,卻不應輕墮污泥,她曾賦柳絮詞曰:「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我就把這首詞化用在粵調小曲〈纏綿曲〉中:「金玉堂前春光耀。蝶圍柳腰,聚散難曉,萬縷千絲不改嬌嬈,休教飛絮委芳塵,隨逝水奔江潮。憑好風相邀,送君直上雲霄,使君休道,好風難期,且看我玉扇頻弄俏。」希望寶釵一出場,便能充分展現其朝氣自信的形象。

小說中,寶釵甚少多嘴去管別人的事,唯對寶玉,這個她真心關掛,也認定為自己將來依靠的人,確實比對其他人多了一份真誠的惦念。寶玉和戲子往來,並助戲子私逃而被父親嚴懲重傷,寶釵用心良苦,著意規勸,卻被寶玉冷言趕走。寶玉並不是討厭這個好姐姐,只是不喜歡她也像其他人一樣看不起戲子,把人的貴賤與人格混為一談。

寶玉沒向這好姐姐講過貼心的話,兩人思想南轅北轍,根本無法溝通。當黛玉來時,小說原文中寶玉有言:「我就是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於是我讓寶玉對黛玉唱:「我身困樊籠難自主,也望他人得自由。為義何懼身先亡,唯對妹妹把真心剖。」有些話,你不輕易對人講,可能怕講了被反駁而自招沒趣,也怕講了對方不明白等於白講,更甚者怕講了會招來惡果。如果有一個人,能讓你盡訴心曲而無所忌憚,那當是非常幸福的事。黛玉就是一個能讓寶玉吐盡真言的人。小說中黛玉聽寶玉一說,就只更哭得厲害,這不光是痛心,也是理解和體諒的哭,這個情緒,我按理解寫出了以下的歌詞:

黛玉【唱】哥你素性仁厚,交友無分貧富,喜志投,為把逃亡朋友相救,願挨打身傷透。
寶玉【唱】今生得卿卿最解心愁,毋令我拜封侯,厭顯赫相交獨愛清流。
黛玉【唱】人本生同,死皆化,既成灰飛再無求,毋庸逐那金甌
寶玉【唱】難得情心同扣
黛玉【唱】哥你態度似俳優
寶玉【唱】做俳優,有卿相伴樂優遊

所謂「萬兩黃金容易得,人生知己最難求」,當你受盡世人非議,卻有一個人默默守候在身邊,不以眾人之目光看你,不質疑你離經叛道的行徑,能心同一體,講出你未曾出口的心底話,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這就是寶玉深愛黛玉的原因,也是寶釵易找、黛玉難尋的原因!(待續)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改編粵劇《寶蓮燈》

此劇是按李少芸先生編劇、任劍輝和余麗珍主演的粵劇電影《七彩寶蓮燈》改編,於2009年首演。改編這部電影為舞台演出,是因為這個劇本的原型,有別於當時或目前流行的《寶蓮燈》劇情。原編劇李少芸先生匠心獨具,讓寶蓮燈一開場已發揮神功,使聖母與劉彥昌夢會於蕭史洞 ,然後二人果真在蕭史洞相逢。能把蕭史、弄玉的相知相逢,扣在華山聖母和劉彥昌身上,已令故事多了一分浪漫色彩。為此我更特地翻查有關寶蓮燈法器的來源和其他有關寶蓮燈故事的資料,竟發現這故事的源頭可追到二郎神與華山聖母的上一代,因此引發了我改編演出的興趣。

原來二郎神母親是玉帝的親妹瑤姬,竟愛上了夏朝大將楊天佑,生下二子一女,隱居桃山。玉帝得知後,派天兵追殺楊氏一家,期間楊天佑與大兒子身亡,瑤姬被壓在桃山受苦。二兒子楊戩孝感女媧,得玉鼎真人教授武功,練成開天神斧救出母親,但母親最終難逃一死。楊戩參加封神之戰,立下戰功,被封為顯聖二郎真君,但他心恨玉帝這個不近人情的舅舅,不願與之相見,表明不居天庭,而住灌江口,對玉帝「聽調不聽宣」。後來更因助玉帝收服孫悟空而福澤親屬,令妹妹得以獲封三聖母。從這段前傳看來,二郎神後來對同犯天規的妹妹,正好讓他嘗嘗玉帝當年左右為難的處境。如果二郎神與玉帝一樣鎮壓親妹,那他根本不會恨玉帝;如果他比玉帝有多一份人間親情,那就該想辦法護著妹妹。最後二郎神因沉香的三聲「舅父」,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這是我認為最美好的結果,所以我就讓故事美好地發展下去。

三聖母的寶蓮燈是女媧相贈的法器,相信不會引發情事,所以我在故事中加入了聖母的母親臨終留下珠淚一顆,讓她放在寶燈蓮中修練的情節。因為母親有情,含恨而終,故而補充了寶蓮燈導引宿世奇緣的原因,令聖母與劉彥昌的情緣成了上一代故事的延續。

我改編的《寶蓮燈》有較多的愛情描寫,在〈送別〉一場,劉彥昌滿懷信心赴考,聖母卻似覺永別,唱出「最甜愛情詩,最苦別離詞,百味人生,悲歡皆有淚。謝君半載情深,半載深情如一世,心驚夢醒,再會待何時」,「未怪蟾宮路遠,恨未能化影相隨,又怕宿命難違,未許雙星長相聚」這幾句話,是我賦予聖母的人生感悟。作為神仙,從不懂情愛,到接受情愛,到接受情愛帶給自己的悲歡愁喜,相信這一刻,聖母真正體會了當年母親與凡人相愛的心情。而聖母比自己母親更豁達的是,她明白到有些事情不該強求,若不能兩全其美,只能捨一方而保大局。所以她願意跟二郎神離開領罪,而二郎神也盡其兄長責任,許聖母親自還子予劉彥昌。如果神仙也能感悟,會反思上一代走過的路,面對同樣的處境時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法,對現實中的我們能否有一點啟示呢!

戲迷情人任劍輝在電影《七彩寶蓮燈》中,從與聖母相識的「憨厚樸實」、相分時的「情堅自信」和接子時的「意氣風發」到「痛不欲生」,眼神和氣質都令我拜服不已,希望透過重編,增加電影所沒有的梆黃唱段,演一個我很喜歡的人物。雖然只得短短三場戲,仍希望給觀眾朋友留下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