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看旭哥演出《福星高照喜迎春》-略論沈小福


《福星高照喜迎春由羅家英先生與汪明荃小姐組班福陞粵劇團開山演出,羅家英先生曾解說,此劇由其父親在越南請人編撰,最初有兩個戲名,叫《春風帶得歸來燕》及《老婆皇帝》,到了羅家英先生接手演出,覺得原曲的文字較粗疏,而且傳統粵劇劇本欠缺小曲,音樂不夠豐富,於是羅先生請秦中英先生將劇本重新編訂,改名為《福星高照喜迎春《福星高照喜迎春的故事屬於喜劇系列,成為各劇團新春演出以及神功戲戲寶之一,歷演不衰

 

此劇與《獅吼記》三個懼內的男士有相像之處,但《獅吼記》講的是三個極尊榮的人物(皇帝、尚書和太守),而《福星高照喜迎春講的是三個身份普通的男士而且主角沈小福從無拈花之心,對妻子情深一片。真正有意宿娼的是女主角的父親因為一場誤會,造成男女主角分離,最後在歡笑聲中釋疑團圓。細心看來,發現編劇在喜劇的歡鬧中,賦每個角色鮮明的形象和個性,無論主角、配角甚至侍俾,都有個人發揮的機會,所以不同劇團演出,便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2015年7月17日適逢天后寶誕在坪洲設戲棚酬神,看到由龍貫天擔演《福星高照喜迎春的沈小福,情韻皆備,令我對沈小福這個人物,有了更確的理解

 

首先小福很懼內,從出場的小曲《倦尋芳》中「妻房平日行止管束嚴,怕風波,忘困倦,繞長徑,免留連」便略窺一二可是一個「怕」字,演員的表情是厭惡、惶恐、無奈還是嘴角帶笑,便表達了對妻子不一樣的情感。這一晚,我看到旭哥的表情是面容含笑,無奈中表現了對妻子的一片真情。隨著《倦尋芳》的音樂,只見旭哥越走越急,以身段功架,表現「燕鳥回巢心似箭」的戲文要求。

 

然而小福也有其傲慢的一面,他看不起青樓女子,覺得妓女柳飄飄以文武功招婿,是對天下男兒的侮辱,於是射下珠鍊,破了巧聯,留下「妓女煙花原下賤,敢將色相辱尊嚴,我不是有心來作武陵人,不過為天下男人爭體面」幾句話,便揚袖而去。這幾句話,既反影響了人物全無獵艷之心,也埋下了與柳飄飄結怨的禍根。旭哥在揚袖離開後,步向台口,猛然想起己逾歸時,惶恐驟至,頓時冒出一句「弊啦,遲曬,老婆實鬧死啦」,與之前射珠鍊時的道貌岸然,產生強烈對比,在不脫離人物性格的情況下,帶來喜劇效果。

 

第二場,講小福遲歸,妻子在家中坐立不安,小福百詞莫辯,被妻子無理責罰,不作反抗這場戲,旭哥既流露了男士為怕多事,諸事隱瞞,卻又口甜舌滑,令妻子哭笑不得的情狀。另一方面看到妻子對自己真切的關懷,又不禁心悅順服,對天盟誓,永不變心,表現大丈夫對家庭的承擔。把夫妻間因愛而生怨,因怨而更加相愛的過程以白描手法,娓娓道來,加上粵劇在演繹上極生活化特色,令觀眾看得尤為投入,趣味盎然。

 

第三場是小福無奈被外父強逼拉到妓院,協助外父得到柳飄飄的垂青,並再次因為一句「青樓污穢地,非我願來臨」得罪柳飄飄,令飄飄產生非報此仇的念頭。此場是丑生重頭戲,說到小福外父孟君祿,因為傾慕柳飄飄,在妓院分別被兒子、女兒及妻子重打,劇情的發展既是按情理而引發連篇笑話,唱做要求甚高,亦巧妙地帶出踏足煙花沒有好下場的警世意義。

 

第四場是小福回到家中,不見妻子踪影,心中不安,待得妻子歸來,欲要解釋,卻被外父嫁禍其貪戀煙花,涉足青樓,一波未平,柳飄飄又裝著大肚來到沈家,說與小福有染,小福自覺受屈,卻又苦無開脫的證據,妻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這場戲,旭哥飾演的小福完全處於被動,其他人越是癲狂無理,他就越是正氣凜然,強烈的對比,令觀眾對小福產生無比同情。

 

第五場是小福與父親及外父,三個男子在街頭四處尋找出走的妻子,不覺已數月。此時幸遇巧婢玲玲,提出叫三人假扮奶媽接近三位夫人,為一家團圓,三人決定依計行事。此時小福的舅郎戰勝回鄉,在街頭憤然責罵柳飄飄騙感情,飄飄自覺木匠擔枷,害人終害己,相信這亦是編劇刻意帶給觀眾的訊息。

 

第六場是小福裝成女兒身,在庵堂內向妻子訴說原委,令妻子明白自己確實枉了丈夫。旭哥本尊十分高大,裝起女身便已令人捧腹不已。旭哥說過這場戲的重點是在開始時,無論唱做都要很女性化,既是為因應劇情所寫,以女性心理去說服妻子,亦為觀眾帶來喜劇效果,而當要說明自己就是小福的一刻,必須有一個突變,那一剎間的男女身份變化,會讓喜劇效果推上高潮。旭哥當晚的演出達到了他所講的效果,令場觀眾喜極鼓掌,以表認同

 

2015年8月6至7日,有機會在油麻地新秀演出系列中,飾演這個戲中的沈小福。作為坤生的我,最困難的地方莫過於扮奶媽去說服妻子的一段,如何能達到像男扮女裝的趣味?然後在身穿女服,但表現卻要能說服觀眾,演員已回到沈小福的大丈夫狀態?看過旭哥的演繹,更蒙其親自指導,信心自是增,初作嘗試,希望能演繹出沈小福對妻子的深情及發揮這個人物為觀眾帶來的歡樂。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改編粵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2015年8月27日公演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產生在沒有科舉制度,卻以門閥制將人分為世族(高門)及庶族(寒門)的魏晋時代。那時世族子弟能憑藉出身,得到政治及經濟上的利益。庶族子弟則只能透過名士或望族的推舉,出任卑微的官職。寒門子弟梁山伯未能與閥閱千金祝英台締結良緣,前人編撰二人死後化蝶的情節,既表現了作者對愛情企盼,亦是對門閥制以及封建婚姻的控訴。

2015年8月27日由天馬菁莪粵劇團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昨天總算完稿了。這個戲我2002年開始改編演出,每次重演都會有大幅度的修改,今年重看劇本,再度推翻了自己過去許多的舖排,幾乎全劇要新編重寫。因為沒有沿用葉紹德先生編劇,林家聲先生開山演出的粵劇版本,也沒有採用其他粵劇演出版的戲文,而是由我按傳統故事脈絡,全新編撰<結拜>、<話別>、<送行>、<催歸>、<抗婚>、<臨終>、<哭墳>、<化蝶>各場的唱詞內容,而<樓台會>一場,我依據任姐及李寶瑩小姐的唱片版<映紅霞>,配合我各場的戲文發展修訂演出。因為全劇由我編撰的篇幅較多,為免一心來欣賞聲哥版<十八相送><樓台會之良朋>或陳笑風先生名曲<山伯臨終>的觀眾產生誤會,故而標明為「改編粵劇」。

猶記阮兆輝先生曾在指導我演出聲哥版《樓台會》時說過「《梁祝》是一個虛構故事,編劇對人物形象有自由的編撰空間,而演員,必須就自己將要演出的版本,捉住文字間可以表演和發揮的地方,吸引觀眾,而不是去考究歷史上底梁山伯是個怎樣的人」。改編《梁山伯與祝英台》只為很想塑造一個我心中的梁山伯,表達梁山伯除了受到愛情打擊,在人生路上更多的無奈和悲哀。

我編寫的梁山伯,在別鄉求學的頭場,是一個對前景充滿希望的青年學子。一心以為能攀附名館求學,只要謙恭勤奮,便有機會應薦為官,光宗耀祖。誰知三年學館生活,他除了不斷受到豪門子弟的譏諷數落,並未有任何入仕希望,猶幸在錢塘路上結拜的英台,雖出身高門,卻一直相交以誠,這是山伯唯一得到的溫情。深厚的兄弟情義,令山伯敢於反抗其他世族子弟對英台的誹謗,當祝英台憐惜山伯為自己受傷時,山伯一句「佢地欺負我就慣啦,但喺我唔會俾人欺負你」,是我想表現這個卑微人物,心中仍有高尚的義勇。

我曾為<十八相送>的內容和一些前輩討論過,問過為什麼這折戲從一開始就描述英台暗示自己是女人,內容會否過於單向和薄弱?前輩的回答很有見地,話說戲曲本來是讓基層人們去看,看一個聰明英台點不醒憨山伯,舞台有趣,而且經過多年細磨,無論音樂設計和表演,都已變成經典,何必改動。把經典改編會讓觀眾不習慣,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極不好做。作為編劇,本不該為改而改,卻也不能因怕難而卻步。我看這場戲,有幾處不好刪動的經典場面,包括看到鴛鴦有暗示、過橋有感觸、在觀音廟中藉詞與山伯拜堂以及對井照影。場面不改,唱詞的內容和喻意卻可有不同的發揮,除此之外,我覺得不妨講講兩人相識相處的點滴,所以添寫了兩人分離前曾經的磨擦;三年同床而水碗在中間的規章趣事。面對英台突然一句「英台若是女嬌娥,梁兄可願結鴛偶」,我讓山伯心中產生了一陣綺念,希望給山伯這人物多一分時代感。這等等都是我衷心為觀眾帶來不一樣送別體會而加入的情節片段。

<師母催歸>是寫山伯為自己出身寒門,一再考慮是否該到祝家求親,最後得師母明言九妹就是英台,山伯一句「縱然天下人都瞧不起我山伯,唯英台賢弟敬我重我,那有嫌棄之理」,所以毅然解館,趕赴祝家。又是一次滿懷希望地奔向理想,卻不知一個更沉重的打擊正迎他而來。<抗婚>寫的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無論在古代或現今社會,父母都希望女兒的婚姻,能建基於安穩的經濟之上,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必然的不幸?沒有豐厚經濟支撐的愛情,是否都會被生活的壓力而摧毀?這都留予觀眾去思考。

我選<映紅霞>作為樓台會的演出依據,不再另外編撰,是因為此曲由英台以反線二黃唱出「飛不過禮教樊籬,游不出封建無形水線」的兩句曲詞,加上兩位名家的動人唱情,打從第一次聽就有直入心肺之感,久久不能釋懷。很感謝原撰曲者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字,以及這千古不變的道理,我想信梁山伯的死亡,除了失落於愛情,更因為飛不過,也游不出社會為他帶來的人生困局。

蝴蝶因為梁祝故事,而成為愛情的象徵, <化蝶>表達了對自由至死不渝的追求,這是每個演員都想演繹的經典故事,能按自己的想法編寫人物形象,並在舞台演繹自己編寫的人物,可說是非常幸福的事,希望觀眾朋友能多予意見,讓這齣改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能不斷改善提升。